硅烷市場放量在即……
最近半年,很多人問我,特氣行業感覺好像不行了?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不盲目樂觀,也不悲觀,用心做好穩定的高質量產品,其他都交給市場。
我在多個場合也都講過,目前中國特氣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產品結構和客戶結構的搭建問題,有些甚至嚴重偏科。特種氣體應用的多元化,決定了它肯定是市場韌性很強的品類之一。太具體的內容估計三天時間都講不完,時間關系,此處省略……
今天,我主要想談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特氣,硅烷,也是今年的“明星”產品之一。之所以叫“明星”產品,因為生產硅烷的企業2023年幾乎賺的盆滿缽滿。未來,如果新的應用放量,市場需求將數倍增加。
正因如此,國 內擴建和新建硅烷項目已經有近20個(最 終能不能全 部上成,另當別論。但是從目前的項目數量來看,確實太內卷了!)。
中寧硅業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88億元,同比增長106%,凈利潤1.65億元,同比增長259%;硅烷科技2023年業績預計大幅上升,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0億-3.20億,凈利潤同比增長47.97%至69.11%;興洋科技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2億元,同比增長48.37%;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加69.76%;
2023年硅烷業績主要是光伏領域需求拉動,1-10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142.56 GW,同比增長145%,創歷史新高。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345-390GW,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為160-180GW。據央廣網報道,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表示,2023年年底我國光伏全產業鏈有效產能在700吉瓦以上。
即便行業變化不斷,但光伏需求增長依然有著高確定性。王勃華表示,全球清潔能源相關投資已連續八年超過化石能源。預計2023年太陽能投資將達3820億美元,石油投資將達3710億美元。這意味著太陽能投資在歷史上將首 次超過石油。
硅基負極產業化星辰大海
氣體圈子援引韓媒報道,韓國首 個電動汽車電池硅基負極材料量產項目將在2024年年初投入商業運營,項目初期產能為2000噸/年,將滿足10GWh的電池制造需求。這是美國Group14公司與韓國SK集團的合資項目,采用Group14的氣相沉積(CVD)專利技術路線,生產旗艦產品——硅碳復合負極材料SCC55?(碳硅比例55:45),其容量是石墨負極材料的五倍,并且比用于鋰電池負極的傳統石墨提供高達50%的能量密度。
Group14的投資者包括保時捷、ATL、光石、BASF(巴斯夫)、SK全球、微軟、美國碳中和基金等等,目前估值超過30億美元。其公開客戶只有保時捷,但已與奔馳、空客等大型公司進行接洽聯絡。
Group14于2015年成立,據其公開消息,SCC55?目前正在進行產能爬坡。華盛頓初創工廠產能為120噸/年,與SK合資的韓國工廠2000噸/年,另外還有兩個位于華盛頓的模塊化工廠總產能4000噸/年,將在2024年投產。Group14計劃未來十年內持續投入建設2000噸/年的模塊化工廠,為較難實現電氣化的行業提供幫助,比如飛機、卡車等等。
中國企業集中發力
性能方面,隨著相關設備、技術逐漸成熟、產業化進展加快,硅基負極估計有望打開鋰電池新時代。技術方面,硅碳材料近期取得了實質性的技術進展,新技術路線——多孔硅碳為行業帶來解決硅基負極穩定性能與成本問題的希望,吸引產業上下游爭相試水,天目先導、蘭溪致德、索理德等一批聚焦于硅碳材料的創新企業正在硅基負極的產業化痛點上做著重點攻關。
實現硅基負極規模化商用的另一大關鍵則為成本控制,這也是此前導致硅基負極商用遲滯的原因之一。
為了比較硅基材料與石墨材料的成本,從當量單位克容量的角度比較兩者應是更為“公平”的方式。(當量單位克容量=材料的成本/材料的克容量)
從當量單位克容量上看,以目前技術較為成熟的硅氧產品為例,當量單位克容量成本是石墨當量單位克容量成本的5倍。按在石墨中摻硅10%計算,電芯的整體成本增加了約5%。在對利潤空間愈發敏感的電池產業,下一步,通過規模化、工程化能力實現性能與降本的極 致平衡或將成為關鍵。
在此背景下,下游電池企業以及車企,對理論上有大幅降本空間且兼顧性能優勢的多孔硅碳技術路線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吉利8月底投資項目資金便用于多孔硅碳負極的產能投建。此外,電池端國軒高科已分享在多孔硅碳路線上的最 新進展,比克電池也公開表示對多孔硅碳路線的關注。
在多孔硅碳的產品構成中,硅烷氣體占了總成本的50%,多孔硅碳前驅體多孔炭占了總成本超35%。硅烷氣體屬于危險氣體,運費成本占了硅烷氣體成本的30%。
為降低這兩種核心原材料的成本,主流硅基負極廠家都在積極探索不同的降成本路徑:
天目先導與硅烷科技合作,在河南襄城縣建設萬噸硅碳生產基地,以期降低主材料硅烷氣體的成本。
蘭溪致德自建硅烷生產線和多孔炭生產線
索理德采用與硅烷氣體廠家深度合作及其它方式系統化降低成本。索理德總裁王守臣博士今年8月公開表示,索理德已經找到一條系統化、工程化的方法,在未來2~3年,把硅碳量產成本降到當前成本的1/3以下,達到與石墨一樣的當量單位克容量成本水平。
整體看來,硅基負極步入產業化的關鍵期,賽道涌入新老選手,他們或有創新技術或有長時間的產業化摸索經驗,手握各自的底牌,將下一代理想負極的產業化賽程推入深度角力,硅基負極產業化來到“賽點”。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近期包括天目先導、蘭溪致德、索理德等硅基負極企業都在持續加碼硅碳路線。
天目先導硅碳產品穩定性、批次重復性、工程化能力等方面目前走在行業前列。據悉,2023年底,天目先導一期10000噸硅碳負極項目將全 部建成。
蘭溪致德產品技術、性能國 內領 先。2022年硅碳負極產能超2000噸,在建一體化硅碳負極項目一期8000噸,此外配套原材料硅烷規劃產能達5000噸。
索理德“包覆自修復”專利技術正獲產業密切關注,通過該技術使多孔硅碳的首效、庫侖效率、循環性能等都有所提升。索理德的萬噸多孔硅碳產線,將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
硅基負極在長時的發展中,近期再次受到產業上下游以及資本的集中關注,這也從側面印證著,動力電池從有到好的發展已經來到臨界點,急需推動如硅基負極一類的變革性創新材料產業化,為電池迭代升級注入新動能。
2024年4月17-19日在中國無錫太湖國 際博覽中心舉辦的“2024中國國 際氣體工業博覽會(簡稱 2024氣博會)”。匯聚全球氣體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戰略、新生態,打造氣體行業一站式展覽、采購、交易合作平臺。200+國 際品牌展商,涵蓋氣體分離設備、氣體純化和回收設備、氣體儲運設備、氣體分析檢測設備、氣體泵閥管件和其他輔助設備。同期將邀請全球最 具影響力和開拓性的氣體行業領 袖、技術專家和創新者做專題演講。通過對全球產業發展規律、技術創新和戰略投資經驗的專業分享,旨在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氣體工業生態圈。
來源:氣體圈子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資請注意風險,并謹慎決策


